近些年來國內掀起杏鮑菇栽培熱,杏鮑菇周年工廠化栽培象雨后春筍在各地涌現,日產量從數百公斤到10噸的企業全國大致有100多家,難以用準確數據統計,估計全國平均日產量已超過200噸。發展速度最快的地區數福建漳州市,2008年10月止整個漳州平均日產量有38噸,2009年10月止平均日產已超過50噸,廠家由2008年的35家增長到現在有42家,累計投資額達二億元,全部都是自有的資金投入,沒有拿政府一分錢的扶持資金。
從當前的發展態勢來看,目前杏鮑菇工廠化栽培技術穩定性依然不夠,除福建漳州市在技術上相對比較穩定外,全國大多數工廠化栽培成功率較低,百分之五十的廠家處于時好時壞,仍然在虧本。但是,由于市場價格相對較高,每公斤平均價一直保持在10元以上,全國有多家企業都有擴大再生產的打算,更有業外的資金看好這個項目的發展前景,想要投資建廠。本人就近幾年來全國各地杏鮑菇工廠化栽培存在的幾個問題,發表一些看法,來與大家共同探討,也許能對同行和想投資者起一點點幫助。
一、對杏鮑菇工廠化栽培沒有作可行性研究,盲目投資。
經常會碰到業外的人想投資,他們只是聽說種杏鮑菇很賺錢,就想投資,問其對食用菌產業了解多少,回答是完全不了解或只了解一點點。這種人又是很沖動,說干就干,立即上馬,到處參觀,依樣畫葫蘆,結果可想而知,失敗告終。
我國食用菌工廠化栽培起步比較晚,對金針菇栽培技術相對成熟,而對環境要求相對比較苛刻的杏鮑菇就沒有那么順利了。食用菌屬于生物學范疇,即使是從事食用菌工作很熟悉的人,也許還不能夠勝任某一菌類優質高產栽培技術,也還需要一個認識再認識的過程。更何況其他行業對生物原理不懂,對食用菌特點更不清楚。大多數企業也僅是停留在依樣畫胡蘆,靠經驗,靠模仿生產,還是處于低水平栽培階段,有些甚至連基本原理也沒有弄明白,對栽培工藝中的細節更不了解,遇到問題時常束手無策,其產品產量和質量波動性比較大。
投資要謹慎,投資杏鮑菇工廠化栽培雖然是一個很好的項目,但是如果你是一個業外的人士,你應該先對食用菌行業作比較全面的了解,要對投資項目作可行性研究。投資食用菌業是有一定風險的,首先要有承受風險的心理準備,另外,一個企業必須要有一個在技術上能統籌兼顧的總負責人,相當于一個技術總監的角色,當然企業的法人或者所有者也應該掌握一定的相關知識,才不致于外行領導內行,受制于人。
二、沒有對聘請的技術員作綜合評價,盲目投師。
許多業外投資者不懂得技術,又不知道技術的有多重要,以為聘請一個月工資一二千元的技術工人來管理就可以種出菇來,就可以幫助企業賺錢。結果是由于技術上的綜合素質太低,碰到問題束手無策,或胡亂擺弄,把生產廠變成試驗廠,同樣是連連虧本,才后悔莫及,早知道種菇這么難,就不會去選擇種菇。
要知道,工廠化栽培需要具備數、理、化等多學科的專業知識,而常規的食用菌栽培技術已不能滿足于工廠化栽培的需要,要想獲得成功,沒有各種人才的群策群力、合作攻關,就難于應付生產過種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而導致失敗。目前杏鮑菇工廠化栽培技術還不成熟,大多數廠家對杏鮑菇的生物學特性沒有充分了解,多為依樣畫葫蘆,特別對如何制作成功栽培包的方法技巧不夠,對菌包生理成熟后誘導菇蕾形成的機理缺乏基本了解,對子實體發育過程的溫度、濕度、空氣、光照不能正確調控,等等這些問題,制約了杏鮑菇工廠化栽培的成功率。所有這些,不是一般技術工人能勝任的,特別是文化程度特低的技術工人,他們雖然能種出菇來,但是卻不能應對不同條件下出現的各種問題,所以種出來的菇時好時壞。
要避免盲目投師,就要對想引進的技術進行綜合素質的考量。首先,要選擇有資質的單位,是否有技術資格證,是否有技術貿易許可證,技術員是否有職稱。同時,看看有沒有技術實力,有沒有自己的杏鮑菇工廠,具備實際操作經驗到底有多少,要作詳細的了解。最后還要考察一下專業水準,對杏鮑菇的生物學特性了解多少,是否具備規劃設計能力,會不會制定操作規范、操作標準、崗位責任等一系列管理運作文件。
三、對企業管理的重要性認知度不夠,沒有企業運作理念。
許多業外投資者不懂企業管理,以為只要聘請一個技術高手就可以使企業賺錢。雖然這種企業有技術高手,但是由于企業管理無序,沒有一整套有效的管理手段,工人沒責任心,甚至有的管理人員對技術操作要求更是陽奉陰違,不按操作規程去做,結果還是賺不到錢。
有一位投資杏鮑菇工廠化栽培的老板折騰了三年后,深有體會的說:不要指望有錢投入,就想叫工人幫你賺錢,不抓企業管理,就會導致失敗。管理出效益,如何進行認真有效的管理是工廠化栽培的核心,人是技術措施的實施者,再好的設想如果實施不到位也是紙上談兵,技術必須有管理的協調。很多人不重視企業管理,老板做事隨心所欲,管理人員管理不到位,工人不按操作規程去做,這種企業雖然技術上還可以,但是管理上問題百出,經常不是發生制包污染雜菌率高,就是菇長得不行,天天有問題,天天出問題。
想要使杏鮑菇工廠化栽培能賺錢,有效益,必需建立標準化的生產管理體系。管理標準化,操作標準化,產品標準化。建立質量管理體系,變傳統的監督管理模式為自主管理模式,變產品的事后檢驗為對危害的源頭控制。用操作標準化來保證產品標準化,抓培訓,抓過程,抓反饋,整個生產環節始終處于符合標準要求的穩定可靠狀態。建立產品的企業標準,包括從菌種、原材料一直到產品包裝出廠、運輸、上貨架的整個生產過程的規范要求。與此同時,還要相應制定保證產品達到標準的三套文件.即生產工藝、操作規程及無公害產品標準。企業標準要堅持高起點,不僅以國內行業標準為基礎,而且盡量與國際先進標準接軌。
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必須依托現代工業技術,把眾多工業領域的高新技術和成熟技術引入到生產過程,例如生物技術、電子技術、自動化技術、信息技術、化學技術、新材料技術等大批高新技術成果都可以在食用菌工廠化這個平臺上應用。因此,投資食用菌產業,必需整合先進的技術,加上規范的企業管理,才能使您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