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軍
大力發展林下食用菌產業 我國北方地區為改善生態環境,進行了大面積的退耕還林工作,但農民在退耕還林后,耕地減少、收入下降,如何帶領農民發展林區經濟、提高生活水平成為林區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來,有些地區開始嘗試發展林下經濟,食用菌生產成為一個重要選項。 食用菌生產是微生物農業,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當年可形成經濟效益的特點,是“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產業,有利于增加農民就業,提高農民素質,拉動相關產業發展,具有“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的生態優勢。 林地小氣候比較穩定,空氣清新、風速小,相對濕度比林外高10%-20%,夏季氣溫又比林外低2℃-5℃,光線以散射光為主,為食用菌的生長創造了一個原生態環境,是一個有待開發利用的巨大自然資源平臺,潛藏著很大的經濟效益。菌林立體生態生產模式,不僅開發利用了林地空間,節省了大量土地,而且在光、氣、水、溫等自然因子的利用方面,自養林木和異養菌類互補互惠,可以形成“菌林雙贏”的產業模式。因此,在林下發展食用菌生產成為最具可持續發展的林下經濟模式。林業是長效經濟,而食用菌屬于“短、平、快”產業,當年就可見效。長效經濟和速效經濟結合,以短養長的林下經濟體系,有利于促進林區農業經濟發展、農民增收,也是穩定林業發展的重要前提。所以,發展林下食用菌產業是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和諧發展的優勢產業。 為此,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天津市委會副主委、天津市武清區政協副主席、天津市農科院農產品保鮮與加工技術研究所(國家農產品保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所長張志軍建議: 一是確保在正常養護林地的基礎上,發展食用菌產業。建議積極開展節木生態型食用菌新品種的選育和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推廣。 二是推廣規?;?、專業化、設施化節木生態型食用菌林下標準化生產技術模式,在生產過程中做到技術指標數字化、農藝技術工藝化,形成“低耗、高效、生態、安全”的綠色經濟。 三是推廣菌糠生產生物有機肥和無土栽培基質技術,對主產區的菌糠實施微生物轉化,形成生物有機肥無土栽培基質,同時推廣林地施肥技術,建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實現零排放、可循環的良性持續發展。 四是建立政府引導,科技引領,合作經營,農民以林地入股的利益聯結機制,將政府、科研單位、農業合作社、農民有機聯系在一起,形成以農民為核心的利益聯結體。逐漸形成區域經濟優勢,創立地區品牌,形成利益共贏機制。 王曉紅 傾心為民,助力林下經濟發展 王曉紅參加全國人大代表學習班。 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伊春市金林區白林經營所職工、慶紅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技術總監王曉紅一直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忙碌著。 去年全國兩會上,她提出“加大對林業產業及林下經濟發展扶持力度、為新任代表多提供學習培訓機會……”的建議。今年,她會把收集到的民情民意寫入新的代表建議中,繼續帶領林業職工和林區群眾把食用菌產業做大做強,把全部智慧與力量奉獻給家鄉和人民。 劉啟俊 建設神農架國家級種質資源庫 “建議國家林業主管部門支持湖北省神農架林區建設國家級種質資源庫?!边@是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神農架林區黨委副書記、區長劉啟俊今年全國兩會帶來的建議。 神農架是全球14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的關鍵地區之一,擁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和微生物資源。劉啟俊介紹,神農架還具備完善的科學研究機構和研究體系。近年來,神農架與中國科學院、華中農業大學、武漢大學等50余所高校和科研單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擁有一支較高水平的生物種質資源調查、監測和保護科研隊伍。同時,與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西南種質資源庫,以及眾多著名種質庫、博物館、研究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為項目的多方協作創造了條件。目前,神農架已完成本底資源綜合調查,種質資源庫建設基礎良好。 “長期以來,神農架在資源保護方面投入巨大,但豐富的種質資源未得到良好的收集、研究與利用,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效率亟待提高?!眲⒖”硎?,“種質資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重要戰略性資源。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是關系種業發展和國家生物安全的基礎性工作。在神農架林區建設國家級種質資源庫,開展神農架及華中地區生物資源的收集、保存和研究工作十分必要?!?/p>